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实验
一、 实验目的
进一步掌控把握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作业原理。
掌控把握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调谐特性和负载特性。
掌控把握激励电压(V)、集电极电源电压(V)及负载改变对放大器作业状态的影响。
二、实验使用仪表器具
1.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板
2.20MH双踪示波器
3. 万用表
三、实验基础原理与电子回路
1.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原理电子回路
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是一种能量变换器件,它可以将电源供给的直线DC能量变换为高频交流ACAC输出。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是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的重要结合套件,其作用是放大信号,使之达到足够的功率(W)输出,以适用天线发射和其它负载的要求。
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获取高效率、大功率(W)的输出。放大器电流(A)导通角θ愈小,放大器的效率η愈高。如甲类功放的θ=180,效率η最高为50%,而丙类功放的θ<90°,效率η可达到80%。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应用丙类功率(W)放大器,应用选频互联网作为负载线路的丙类功率(W)放大器称为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。
图中u
b为写入交流ACAC信号,E
B是基极偏置电压(V),调节E
B,改变放大器的导通角,以改变放大器作业的类型。E
C是集电极电源电压(V)。集电极外接LC并联振荡线路的功用是作放大器负载。放大器作业时,晶体管的电流(A)、电压(V)波动线及其对应关系如图9-2所示。晶体管转移特性如图2.2中虚线所示。由于写入信号较大,可用折线近似转移特性,如图中实线所示。 图中
为管子导通电压(V),g
m为特征斜率。
设写入电压(V)为一余弦电压(V),即
u
b=U
bmcosωt
则管子基极、发射极间电压(V)u
BE为
u
BE=E
B+u
b=E
B+U
bmcosωt
在丙类作业时,E
B<
,在这种偏置条件下,集电极电流(A)i
C为余弦脉冲,其最大值为i
Cmax,电流(A)流通的相角为2θ,通常称θ为集电极电流(A)的通角,丙类作业时,θ<π/2 。把集电极电流(A)脉冲用傅氏级数展开,可分解为直线DC、基波和各次谐波
iC=
IC0+
ic1+
ic2+=
IC0+
Ic1mcosωt+
Ic2mcos2ωt+…
式中,
IC0为直线DC电流(A),
Ic1m、
Ic2m分别为基波、二次谐波电流(A)幅度。
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集电极负载是一高Q的LC并联振荡线路,如果选取谐振角频率ω
0等于写入信号u
b的角频率ω,那么,尽管在集电极电流(A)脉冲中含有丰富的高次谐波分量,但由于并联谐振线路的选频滤波作用,振荡线路两端的电压(V)可近似认为只有基波电压(V),即
u
c=U
cmcosωt=I
c1mR
ecosωt
式中,U
cm为u
c的振幅;R
e为LC线路的谐振电阻。在集电极电子回路中,LC振荡线路得到的高频功率(W)为
集电极电源E
C供给的直线DC写入功率(W)为
集电极效率η
C为输出高频功率(W)P
o与直线DC写入功率(W)P
E之比,即
静态作业点、写入信号、负载发生改变,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作业状态将发生改变。如图9-3所示。当C点落在输出特性(对应u
BEmax的那条)的放大区时,为欠压状态;当C点正好落在临界点上时,为临界状态;当C点落在饱和区时,为过压状态。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作业状态必须由E
C、E
B、U
bm、U
cm四个参量决定,缺一不可,其中任何一个量的改变全部会改变C点所处的位置,作业状态就会相应地发生改变。
负载特性是指当保持E
C、E
B、U
bm不变而改变R
e时,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电流(A)I
C0、I
c1m,电压(V)U
cm,输出功率(W)P
o,集电极损耗功率(W)P
C,电源功率(W)P
E及集电极效率η
C随之改变的弯弯曲线。从上面动特性弯弯曲线随R
e改变的解析可以看出,R
e由小到大,作业状态由欠压变到临界再进入过压。相应的集电极电流(A)由余弦脉冲变成凹陷脉冲。
集电极调制特性是指当保持E
B、U
bm、R
e不变而改变E
C时,功率(W)放大器电流(A)I
C0、I
c1m,电压(V)U
cm以及功率(W)、效率随之改变的弯弯曲线。当E
C由小增大时,u
CEmin=E
C-U
cm也将由小增大,因而由u
CEmin、u
BEmax决定的瞬时作业点将沿u
BEmax这条输出特性由特性的饱和区向放大区位移,作业状态由过压变到临界再进入欠压,i
C波动线由i
Cmax较小的凹陷脉冲变为i
Cmax较大的尖顶脉冲,如图9-5所示。由集电极调制特性可知,在过压区域,输出电压(V)幅度U
cm与E
C成正比。运用这一特别点,可以经过控制E
C的改变,完成电压(V)、电流(A)、功率(W)的相应改变,这种功能称为集电极调幅,所以称这组特性弯弯曲线为集电极调制特性弯弯曲线。
基极调制特性是指当E
C、U
bm、R
e保持不变而改变E
B时,功放电流(A)I
C0、I
c1m,电压(V)U
cm以及功率(W)、效率的改变弯弯曲线。当E
B增大时,会引起θ、i
Cmax增大,从而引起I
C0、I
c1m、U
cm增大。由于E
C不变,u
CEmin=E
C-U
cm则会减小,这样势必导致作业状态会由欠压变到临界再进入过压。进入过压状态后,集电极电流(A)脉冲高度虽仍有多加,但凹陷也不断深入,i
C波动线如图9-6所示。运用这一特别点,可经过控制E
B完成对电流(A)、电压(V)、功率(W)的控制,称这种作业方法为基极调制,所以称这组特性弯弯曲线为基极调制特性弯弯曲线。
放大特性是指当保持E
C、E
B、R
e不变,而改变U
bm时,功率(W)放大器电流(A)I
C0、I
c1m,电压(V)U
cm以及功率(W)、效率的改变弯弯曲线。U
bm改变对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功能的影响与基极调制特性相似。i
C波动线及I
C0、I
c1m、U
cm、P
o、P
E、ηC随U
bm的改变弯弯曲线如图9-7所示。由图可见,在欠压区域,输出电压(V)振幅与写入电压(V)振幅基础成正比,即电压(V)增益近似为常数。运用这一特别点可将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用作电压(V)放大器,所以称这组弯弯曲线为放大特性弯弯曲线。
2.实验电子回路
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实验电子回路如图9-8。
图9-8 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实验电子回路
四、实验内容
1.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实验电子回路的调节。
2.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负载特性测量试验---负载改变对放大器作业状态的影响测量试验。
3.集电极电源电压(V)改变对放大器作业状态的影响(集电极调制特性)的测量试验。
(一) 实验电子回路的调节测试
五、实验步骤
1.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实验电子回路的调节
⑴ 在实验箱主板上插上
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实验电子回路模型块。接通实验箱上电源开关电源指标灯点亮。 实验箱上高频信号源10.7MHz信号
(来自LC、晶体振荡电子回路模型块,要求电子回路规定的谐振频率符合写入信号频率)由IN1端接入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实验电子回路,幅度在200mV左右。
⑵ 调节电位器RW1和微调CV1、CV2、B1、B2, 在OUT端用示波器,查看到放大后的不失真的写入信号。
2.高频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负载特性测量试验
调节RW3,保持电源电压(V)为最大值(测量TP5点),激励电压(V)U
bm一定,改变负载R
L,查看对电压(V)波动线、电流(A)波动线的影响,测量输出电压(V)Uo、TP3发射极平均电流(A)I
C0(
注意,电流(A)信号对外部干扰对比敏感,本次实验测电流(A)值时请将探头及示波器设成X10档),因基极电流(A)极小,故I
C0≈Ie
0
表9-1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负载特性测量试验 U
bm= V Ec= V
RL (Ω)
断开J2测 |
|
|
|
|
|
|
|
|
|
Uo (V) |
|
|
|
|
|
|
|
|
|
IC0 (mA) |
|
|
|
|
|
|
|
|
|
3.集电极电源电压(V)改变对放大器作业状态的影响(集电极调制特性)的测量试验
保持激励电压(V)U
bm,负载R
L 不变,调节RW4改变Ec,测量TP3点,查看对电压(V)波动线、电流(A)波动线的影响、测量输出电压(V)Uo、由TP3发射极平均电流(A)I
C0=V(TP3)/R7。
表9-2谐振功率(W)放大器的负载特性测量试验 U
bm= V R
L= Ω
六、实验报告要求
1.由实验数值解析负载R
L、电压(V)Ec对高频谐振放大器作业状态的影响 。
2. 绘出U
Cm ~ R
L, I
C0 ~ R
L 弯弯曲线。
3.绘出U
Cm ~ Ec, I
C0~ Ec 弯弯曲线。
4.总结由本实验所获取的体会。